•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端午吃粽子和划龙船的来历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简介

更新时间:2021-06-07 03:46:42

  端午吃粽子和划龙船的来历


  传统的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纪念屈原,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意义: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使江鱼不要吃了屈原的身体,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后演变为吃粽子了赛龙舟源于打捞屈原。还有吃粽子、做香包,源于投粽子入河好让鱼吃了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投香包入河为保持屈原的尸体不发臭。这些是老夫小时侯听老人们传下来的,今我老了,有责任再传下去让后人们也知道。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节的由来


  传说一: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传说二: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传说三:纪念曹娥寻父尸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端午其它习俗


  配带香囊和五彩绳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香囊内有 艾叶、苍术、藿香等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悬挂菖蒲、艾草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叶 ( 也叫艾蒿 ) 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给孩子涂雄黄


  给小孩子涂雄黄,为的是图利,驱病邪。在城市很少看到这个习俗了。雄黄酒市场上有售的,但咱可从来没有喝过。

 


标签: 端午节  粽子  赛龙舟